古代官员回家丁忧, 他原本的位置谁来替代? 他复职后能官复原职吗

正常情况下,官员回家丁忧之后,他的职位,一定会被其他官员替代。至于他回来之后,基本上是职级不变,但位置会变了。

举个例子,户部尚书的父亲去世了,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,他需要回家给自己父亲守孝。在回家守孝期间,这位户部尚书的职级是不变的,他一直是尚书级的官员。

但是等他守孝结束,回来再上班的时候,他可能就未必还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,而是会被转职为工部尚书。或者暂时以尚书这个职级,排队等待空缺。等接下来哪个尚书再回家守孝的时候,他再顶上去。

当然,这是正常情况。

但真实的情况是,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情况,都不正常。

先说什么叫丁忧。

所谓的丁忧,就是指父母或者直系亲属去世,官员需要回家给亲人守孝。这个制度,最早开始于汉朝。

如果我们对历史了解的多一点,我们应该知道,汉朝人玩的是举孝廉这套制度。而为了表示孝顺,汉朝就逐渐形成了这套传统。每次家里有直系亲属去世,官员都必须得回家去守孝。

请注意,这里说的是直系亲属,不是单指父母。

最开始的时候,确实是父母去世,子女需要回去守孝。但是后来,逐渐就发展到了爷爷奶奶,甚至是兄弟姐妹。等到了东汉之后,丁忧就彻底形成了制度,你想不回去都不行了。

甚至于到了后来,很多朝代更是专门立法,明文规定:如果官员对于亲属去世,隐匿不报,以此来避免被去职。一旦被查出来,这就是大罪。

而接下来,随着丁忧制度彻底推广,大家又发现了这套制度的新玩法。

首先,官员因为回家丁忧,需要让出自己的职位,这就合理增加了岗位流动性。其次,如果一个重要官员,回家守孝,暂时远离了朝堂。那么接下来,他的政敌就能借着这个机会,做很多事情了。

第一个把这套玩法,玩出新花样的,就是北宋。

北宋时期,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,曾经有两个得力下属。一个叫曾布,另一个叫吕慧卿。在进行变法期间,吕慧卿就回家丁忧去了,然后他的工作,全部都交给了曾布暂代。

可是等到吕慧卿回来之后,曾布却不愿意再交出手里的权力,但是又没法拒绝。所以在这之后,两人就开始出现矛盾,最后间接到了变法功亏一篑。

对于这种人走政息的情况,古代人也很头疼。于是后来,在丁忧这套制度下,大家很快又打了一个新补丁。

这个补丁,叫做夺情。

所谓夺情,就是指如果一个官员,在从事重要工作的时候,家里忽然有亲人去世。皇帝会下令,让这个官员继续工作,不要回去守孝。

比如说,前线正在打仗,将军需要带兵冲锋。如果这个时候,将军的父母去世了,他就没法回家守孝。那么在这个时候,他就符合夺情的标准,不用回家了。

但是到了明朝之后,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,丁忧和夺情这套玩法,被大家彻底玩出花来了。在这之后,丁忧和夺情,就已经成了大家政治斗争的工具。

最有名的一个案例,莫过于张居正夺情。张居正进行改革期间,他的父亲去世了。照理来说,他应该回家丁忧。但是因为当时张居正肩负改革的重任,一旦回家丁忧,改革就彻底完了,所以万历皇帝就下旨让他夺情。

但问题是,那些反对改革的人,他们不希望张居正夺情。他们希望张居正能赶紧回家丁忧,改革就此废止。

所以接下来,大家围绕着张居正到底要不要回家,几乎吵翻了天。

总之在古代,不同的官员,丁忧之后的情况是不一样的。

如果一个官员特别重要,他的职责没人能替代,或者皇帝特别看重他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他压根就不会回家丁忧,皇帝会直接下令夺情。

如果一个官员没那么重要,不够夺情的资格,回家丁忧。那么在他去职之后,职级依然保留,但是岗位肯定是没了。等他回来之后,就得进入人事部门的名单,继续排队等待职位。至于说能排多久,以及被分配到哪个新职位,那就得看他的靠山够不够硬了。